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政信知识:
销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对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往往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工程造价及工期,严重的甚至炸毁整幢建筑物
根据重庆地区的地质特性和我近二十年来在现场实践经验,认为造成桩基质量事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
l测量放线错误,使整个建筑物错位或桩位偏差过大
2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3成桩中断事故
如钻孔灌注桩塌孔,卡钻
4灌注桩成桩质量,包括沉渣超厚、混凝土离析、桩身夹泥、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钢筋错位变形严重等
5断桩
灌注砼施工质量失控,发生断桩事故 6桩基验收时出现的桩位偏差过大
7灌注桩顶标高不足
常见的有三种,一是施工控制不严,在未达到设计标高时混凝土停浇;另一种虽然标高达到设计值,因桩顶混凝土浮浆层较厚,凿出后出现桩顶标高不足
当桩基发生事故后,若处理不及时,结果给工程留下隐患
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我总结历年来处理钻孔灌注桩基事故的一些经验,供同行参考
一,钻孔灌注桩基事故分析处理的一般程序(略) 二.桩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 1.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
2.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
3.参加的人意见基本一致,并确定处理方案
4,设计人员认可签字
(二)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ll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期短,方法可靠
2.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 1.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建设单位代表签字认可后,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以后提出复查等要求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2.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有争议问题,必须意见;致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应考虑事故处理对已完工程质量和后续工程方式的影响
如在事故处理中采取补桩时,会不会损坏混凝土强度还较低的邻近桩
(五)选用最佳处理方案
桩基事故处理方法较多,但对方案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的方案
三.桩基事故的常用处理方法 常用方法有接桩,补桩,补强,扩大承台(粱),改变施工方法,修改设计方案等
下面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分别介绍几种方法的应用情况
(一)接桩法 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方法有以下二种
1.开挖接桩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2,嵌入式接桩当成桩中出现混凝土停浇事故后,清除已浇混凝土有困难时,可采用此法
(二)补桩法 桩基承台(梁)施工前补桩,如钻孔桩距过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
(三)钻孔补强法 此法适应条件是基身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校长不足,桩底沉渣过厚等事故,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但此法一般不宜采用
l,高压注浆补强 (1)桩身混凝土局部有离析,蜂窝时,可用钻机钻到质量缺陷下一倍桩径处,进行清洗后高压注浆
(2)校长不足时,采用钻机钻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对桩长不足部分注浆加固
(四)扩大承台粱法 1.桩位偏差过大,原设计的承台(粱)断面宽满足不了规范要求,此时采用扩大承台(粱)来处理
2.考虑桩上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可用扩大承台(粱)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组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扩大承台(粱)断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加大承台(粱)的配筋
(五)改变施工方法 桩基事故有些是因为施工顺序错误或方式工艺不当所造成,处理时一方面对事故桩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改变错误的施工方法,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二种
1.改变成桩施工顺序 如桩布置太密不便施工时,可采用间隔成桩法
2.改变成桩方法 如成孔桩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时,采用套管内成桩的方法
(六)修改设计 1.改变桩型 当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时,造成桩基事故,可采用改变桩型的方法处理,如灌注桩成桩困难时,可采用打预制桩
2.改变桩位 灌注桩出现废桩或遇到地下管线障碍,可改变桩位方法处理
如在江北区大石坝大庆村钻探基地8#、9#住宅就遇到地下5m左右处理有420天然气管线就是这样处理的
3.上部结构卸荷 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耗资巨大,只有采取削减建筑层数或用轻质材料代替原设计材料,以减轻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低温环境对材料特性的影响: (1)沥青的性质,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沥青结合料很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其中低温环境下沥青结合料的温度敏感性与劲度至关重要,提高沥青结合料的针入度,对于提高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2)集料,如果集料的吸水性高、冻融损失高、耐磨性能低,在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导致路面产生裂缝; (3)孔隙率,孔隙率越大则破坏温度越高,虽然差别不大,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将孔隙率控制在一定水平; 另一方面,环境的影响因素: (1)温度影响,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风速、气温等的影响,如果路面的温度越低,则路面开裂的可能性越高; (2)降温速率,降温的速率越大,则温度应力也越大,越容易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裂缝
2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控制 2.1工程概况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为例,该高速公路位于冷文干旱区,冬季长而寒冷,温度日差也相对较大,年平均气温为-0.6℃,极端低温为-28.9℃,极端高温为27.3℃,平均风速为5.42m/s,在低温环境中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需要考虑低温环境、风力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因此,该高速公路的施工企业合理的调整了施工工艺,并加强质量控制,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控制 2.2.1施工前准备 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的管理,沥青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重要材料,沥青材料应该严格的按照JTJ032-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C1进行检验,对不不同来源、性质的沥青材料应该进行分开放置和管理,如果需要长期储存,则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沥青被污染;集料来源以及加工方式不同,集料的性质也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集料吸水能力、表面结构、颗粒状态、强度、清洁度、级配范围、颗粒尺寸以及和沥青的柔和力、粘附性等,集料的选择应该严格的按照JTJ032-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C-8、C-9、C-10、C-11、C-12进行检验,并做好集料的储存管理; (2)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应该根据沥青、粗细集料、矿粉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按照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配合比应该采用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的三阶段配合比设计方法,以此保证混合料的平整度、耐久性、稳定度、强度以及其他指标都能够满足相关的施工要求
2.2.2拌和与运输施工 根据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确定的生产参数进行拌和作业,不能私自调整和修改生产参数,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在拌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保证拌和时间与温度满足相关的施工规范,保证每盘拌和的时间超过40s,出料的温度控制在180℃-185℃之间
当沥青混合料拌制完成后,则应该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例如配备保温用具和防雨设备,防止沥青混合料的运输的过程中出现离析,运输车辆到达施工现场后,应该停在摊铺机10m-20m的位置,在摊铺机前进的过程中不能碰撞摊铺机,以此保证摊铺质量
2.2.3摊铺施工 低温环境下,进行沥青混合料摊铺时,应该满足以下要求,摊铺阻力大于一般沥青混合料、混合料粘度大、摊铺温度高,在摊铺的过程中采用两台摊铺机同时施工的方式,两台摊铺机采用前后错开的方式,错开的距离不能大于30m
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厚度通常控制在5cm左右,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则应该将摊铺温度控制在160℃左右,为了防止在摊铺的过程中出现离析,在摊铺施工时,应该采用中强夯实等级的熨平板,将摊铺机的速度控制在2.5m/min上下,在摊铺施工的过程中禁止中途停顿、改变速度的现象,应该保证摊铺的均匀性与缓慢性
2.2.4碾压施工 该工程在低温环境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方案以及设备组合表1所示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碾压施工应该控制以下几个方面: (1)碾压时间,在低温环境下,应该以终压温度来指导碾压施工,碾压施工的次数越多,有效碾压时间相对较长; (2)碾压段长度,在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合料温度降低的速度非常快,在选择碾压段长度时应该慎重的考虑,对于碾压段长度的选择,应该根据碾压速度、碾压时间、降温速度等方面的参数状况确定,碾压段长度和摊铺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环境温度为10℃-15℃时,碾压段长度控制在15m以内,碾压时间控制在14min左右
3结语 总而言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在我国道路工程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施工工艺以及标准进行施工,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是整个道路工程行业以及所有道路建设施工人员的责任
因此,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施工的具体状况,如在低温环境中,应该全面的了解低温环境可能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造成的影响,然后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施工,以此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整体施工质量,延长其使用年限
央企信托-176号盐城市集合资金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