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防城港市城投2023年融资计划

linbin123456 2023-11-18 121
防城港市城投2023年融资计划摘要: 防城港政信:打款当天成立!次日计息!?挂网!?发朋友圈!?发公众号?新品上市?市场首发?信托同款主体?AA发债城投融资?市国资委直属平台?AA发债城投担保?地级市政信?全省经济增速...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防城港政信:打款当天成立!次日计息!
?挂网!?发朋友圈!?发公众号
?新品上市?市场首发?信托同款主体?AA发债城投融资?市国资委直属平台?AA发债城投担保?地级市政信?全省经济增速第一!
【防城港市城投2023年融资计划】
?规模:2亿 12月 季度付息(20)
?收益:10-20-50-100万:8.3-8.5-8.8-9%
(合同7.5-7.6-7.7-8%差额3个工作日补)
⭕资金用途:用于防城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新闻资讯:

地铁车站、地下商业街等地下工程的建筑装修,越来越丰富多彩,趋向高档次

    但多年来这一领域,一直忽视工程防水与建筑装修的协调,装修工程的返修率居高不下

    业主浪费大量的投资,束手无策,十分头痛

    究其原因,一是工程的防排水设计,不顾及日后的装修;二是装修的设计,也不去研究原本的工程防水

    土木工程的施工和建筑装修多数是由不同的单位承包,从而更激化了这一对矛盾

    建议设计、施工、管理诸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注意研究这一问题

    业主要重视作好‘工程防水与建筑装修’的接口协调工作

       1、地下空间内的水   水泥混凝土是多孔性的透水材料

    从水泥混凝土闻世,科学家就在研究配制低渗透性能的‘防水混凝土’

    到目前为止,用于地下工程的‘防水混凝土’衬砌的渗透系数,一般可以达到1.0×10-10m/s至1.0×10-11m/s.对房屋建筑工程来说,要求目前配制的防水混凝土渗透系数达到零,是不现实的

    基于诸多因素,地下空间内的渗漏水现象还会长期存在

       地下空间内的水分来源,有3个要因:   1.混凝土结构渗漏水;   2.与地下空间温度相关联的水分蒸发,形成的高湿度;   3.地下空间与地面连通,因温差形成的‘结露现象’

       这3个因素,会导致在地下空间工作的人员身体不适和某些设施的运转障害

       地下工程渗漏水,与地下水位、地下结构的形式、地层的渗透性、混凝土的材质和厚度有关

    地下工程设计必须规定防水等级

    国标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如表1所示

    地下工程验收时,也必须按设计的防水等级标准严格验收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  表.1   防水等级  标 准  1 级  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2 级  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 工业与民用建筑:湿渍总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包括顶板、墙面、地面)的千分之一;任意100平方米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1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1平方米

     其他地下工程:湿渍总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千分之六;任意100平方米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4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3平方米

      3 级  有少量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任意100平方米防水面积上的漏水点数不超过7处,单个漏水点的最大漏水量不大于2.5L/d,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3平方米

      4 级  有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整个工程平均漏水量不大于2L/㎡·d,任意100平方米防水面积的平均漏水量不大于4L/㎡·d      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如表2所示

    地下工程对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和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必须达到防水等级一级或二级的规定标准

       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  表.2   防水等级  适 用 范 围  一 级  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因有少量湿渍会使物品变质、失效的贮物场所及严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危及工程安全运营的部位;极重要的战备工程  二 级  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在有少量湿渍的情况下不会使物品变质、失效的贮物场所及基本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工程安全运营的部位;重要的战备工程  三 级  人员临时活动的场所;一般战备工程  四 级  对渗漏水无严格要求的工程      本文的着眼点是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和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该类型地下工程验收时,不允许有渗漏水存在

       达到防水等级一级和二级的地下空间,湿气(高湿度)和结露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1.湿气(高湿度),即空气中含有的水分;   2.结露,即凝结到地下空间壁面和设施表面的水珠

       湿气(高湿度)、结露与地下空间的温度、水蒸汽压、以及空调的设置使用,具有相互依存性关系

       2、侵蚀性物质在混凝土表层露点区域的沉积   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定义:见SIA162/1标准   混凝土是防水的,即指:混凝土结构内表面的水分蒸发量,大于从迎水面渗透穿过混凝土结构本身的渗入量   混凝土是防水的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没有一定量的水从混凝土本身渗透而过  新加坡地铁对地下工程混凝土渗透系数的检测表明:   1.预制混凝土(如隧道管片)为1×10-11m/sec   2.现浇混凝土(如车站顶板)为1×10-10m/sec   对一个设计寿命100年、承受20m水头的地下构筑物,在100年内理论上,预制混凝土每平方米的地下水渗入量为2.5m3;现浇混凝土每平方米的地下水渗入量为16.0m3

       土层水从隧道衬砌的外表面渗透流向隧道衬砌内表面(图1),在这一渗流过程中,必然在隧道衬砌混凝土壁的某一区域,水分的蒸发与水分的补给达到平衡状态,这个区域我们称其为“露点区域”(Dewpointzone)

       土层水中含有的可溶性或其他活性侵蚀性物质,随着水分的蒸发,将沉积在混凝土壁的露点区域

    天长日久,越积越多,从而加剧了对混凝土的腐蚀

    常见的表面膨胀剥离,就是腐蚀损害的体现

    因混凝土的密度不同,所以露点区域的分布也是极不规则的,这样更加剧了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损坏

       土层水往混凝土衬砌内的渗入,除了静水压力作用外,还受到隧道内环境的影响,由地铁列车通行活塞风产生的强气流,促使隧道内表面的水分快速蒸发,由此产生的负压力,起着吸引土层水渗入的明显作用

    进而加剧了侵蚀性物质的渗入和沉积

       侵蚀性物质的沉积,还发生在地下空间出入口的混凝土壁‘结露区域’

    同样,有表面析碱和腐蚀病害发生

       3、结构防水与建筑装修   地下空间内有水存在和水中侵蚀性介质对混凝土潜在的腐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在地下工程的建筑装修行业,对这一事实的研究甚少

    招致地下工程的返修率居高不下,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地下商场、地铁车站、交通隧道、地下工厂等,系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

    通常要求设置良好的通风与空调设施

    借以减缓地下空间内的水分导致的高湿度,对人体带来的不适

       3.1工程防水与建筑装修的‘接口’协调   1.地下工程建筑装修,应在全面研究工程防水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2.建筑装修现场施工,必须保护防排水设施;   3.建筑装修必须顾及到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的实施

       3.2露点区域的建筑装修   1.建筑装修设计要对防腐蚀作特别考虑;   2.考虑对混凝土表面定期冲洗的作业方便;   3.与通风设施匹配,改变混凝土壁结露的位置与状态

       3.3建筑装修与防水工程维护   1.从腐蚀防护的角度,设定钢骨架的安全使用期;   2.建筑装修用铁管、铁件,按10至15年的安全使用期,确定再次装修的年限;   3.建筑装修顾及到可卸式止水带的更换

       4.建筑装修力求使地下工程的引排水措施隐蔽化

       3.4渗漏水现象与结露现象的鉴别   在可疑的湿基面上,粘贴一块铝板,隔数小时,如表面凝结水珠,则判定为结露现象;如铝板正面无水珠,反面有水珠,则判定为渗漏水现象

       4、只能引流排导的构筑物渗漏水实例   渗漏水对建筑装修危害实例很多,作者在本文论述、关注的焦点是“不能封堵、只能引流排导的构筑物渗漏水现象”

    在众多的渗漏水治理案例中,使作者,潜心于研究地下工程防水与结构建筑装修的相互影响课题

       案例1:上海火车站与地铁3号线的地下人行通道   上海火车站与地铁3号线的地下人行通道,2000年12月开通,2001年1月遇冬季气温骤降,顶板、底板开裂渗漏水;封堵十分困难,‘东边封、西边漏’;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不致因涉水滑道;特派工人现场值勤、不断扫水

       最终解决方案,采用的是“引流导排”,如果您经过这个通道,您可留意靠墙的塑料排水管通排系统;已经过去6年了,效果很好

       案例2:上海火车站出站地下人行通道的防水与装修   上海火车站1987年9月28日建成、投入使用;当年冬天南二出口通道就渗漏导致地面积水,立即组织抢修

    变形缝渗漏水、地道通往站台的楼梯踏步渗漏水为治理难点,反复封堵效果甚微

    在作者的多媒体图片上可见1987年新开通时的照片、变形缝渗漏水正在凿开维修的照片、上海火车站南二出口地下通道变形缝渗漏水及顶部装修与灯具损坏的照片

       上海火车站南二出口、南一出口通道在使用7年之后因干湿循环等因素顶板装修曾全部损坏拆除;从照片中可见,上海火车站地下通道曾经出现的顶板渗漏水及抹灰脱落、钢筋锈蚀等现象;还有上海火车站南一出口通道顶板曾经发生的混凝土剥落及钢筋锈蚀状况;再有车站楼梯渗漏水状况,堪称质量通病多处可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线型组合,设计原则   前言   在公路设计中,平、纵断面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平、纵断面线形配合不好,不但有碍于行车舒适等优点的发挥,而且会加剧视觉不良,造成行车上的危险

    平、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很好的配合,通常无须增加造价就能提高公路的品质,安全和完美线形,并有助于保持连续、匀速行驶

       1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 1) 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都必须尽力避免

    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

       ( 2) 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

    对纵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

       ( 3)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 4) 注意与公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 平纵线形组合方式及注意问题   2. 1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   线形单调、枯燥,在行车过程中视景无变化,容易使司机产生疲劳和超车频繁,在组合时一般应避免这种情况

    但在交通比较错综复杂的路段( 如交叉口) ,采用这种线形要素是   有利的

       为调节单调的视觉,增进视线诱导,设计时可用划行车道线、标志、绿化、注意与路旁建筑设施配合等方法来弥补

       2. 2 平面直线与纵段面凹形竖曲线组合   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由于纵断面上插入了凹形竖曲线,因此线形不再生硬、呆板,而且给予司机以动的视觉印象,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

    但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 1) 避免采用较短的凹形竖曲线( 一般以大于最小竖曲线半径的3 - 4 倍为宜) ,以避免产生折点

       ( 2) 在两个凹形竖曲线间注意不要插入短直线

    若能将两凹形竖曲线合二为一,则会具有更佳的视觉和行车效果

       ( 3) 长直线的末端不宜插入小半径凹形竖曲线

       2. 3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凸形竖曲线组合   线形视距条件差,线形单调,应尽量避免

    注意要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以保证有较好的视距

    纵断面线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竖曲线半径的大小,竖曲线半径大小的选择   应满足视距要求,且竖曲线长度不宜过短

    一般情况下,凸形曲线段事故率要比水平段高,小半径凸形曲线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

    竖曲线频繁变换会影响行车视距,严重降低公路安   全性

       2. 4 平曲线与直坡段组合   只要平曲线半径选择适当,平面的直线与圆曲线组合恰当,其视觉效果是良好的

    汽车在这种路线上行驶,可以获得较好的路旁景观,且景观逐步变化使驾驶员感觉新鲜,方向盘   操纵舒适

    但如平曲线与直线组合不当( 如断背曲线) ,或半径过小、直线长度过短等都将在视觉上产生折曲现象

       ( 1) 避免断背曲线

    短直线介于两个圆曲线之间,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这样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错觉,把线形看成反向曲线,从而发生操作错误,甚至酿成车祸

       ( 2)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还要注意合成坡度的要求

    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

       小半径平曲线与陡坡的组合,在由平竖曲线构成的既转弯又上、下坡路段,车辆的运动既发生径向、法向、竖向的三维平动,又同时伴随以上所述三个方向为轴的转动

    当车辆行   驶在有平面曲线存在的纵坡路段时,驾驶员一方面要完成转弯动作,同时需要调整车辆状态完成下坡或上坡动作,两种动作的组合增加了驾驶员对车辆行驶状态控制的复杂程度; 另   外,陡坡区段易受障碍物的影响,形成视距阻碍区,从而使得高速公路上陡坡区段成为事故多发地

    特别是转弯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与陡坡组合的路面常为事故多发地段

    纵坡下坡区   段衔接小半径曲线的陡坡衔接方式也被认为是具有危险倾向的线形衔接方式,对于高速公路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该衔接方式易造成在不自觉的高速情况下驶入平曲线,车辆以高速实施平面转弯,事故隐患大为增加

       2. 5 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   平、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如果平纵断面几何要素的大小适当,均衡协调,位置适宜,可以获得视觉舒顺、诱导良好的空间线形

    但由于地形等条件的限制,这种组合往往不是总能争取到的

    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 底) 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

    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平曲线和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和竖曲线相互对应,竖曲线的起终点落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平包竖”

    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以取得平顺而流畅的效果

    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如果平、竖曲线的顶点错开不超过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即可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 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 于直线上

       高速公路凸形竖曲线与凹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的路段也是交通事故易发区

    前者,因为没有视线引导而必须急转方向盘; 后者,在超出汽车设计速度的地   方仍然要急转方向盘,这些都极易引起交通肇事

       ( 2) 注意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 3) 明、暗弯与凹、凸竖曲线的组合

    明弯与凹形竖曲线及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比较符合驾驶员的心理反应和视觉反应

    对于明弯与凹形竖曲线及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一般给人留下舍坦坡,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感觉

    搞山区公路设计,有时难以避免这种情况,但只要坡差不大,对行车的影响也不是太大

       ( 4) 注意凸形竖曲线顶部与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

    前者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 后者会使路面排水困   难,产生积水

       ( 5) 应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

    在一平面曲线内,如果纵断面反复凹凸,即形成只能看见脚下和远处,而看不见中间凹陷的线形,这样的线形容易发生事   故

    研究表明,车辆平动、转动的某种突变,或车辆的运动按某种方式做持续累加与延续,是造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源之一

    在高速公路上,能够造成车辆运动突变的,往往是道   路线形按某种方式衔接的过渡点; 而造成车辆运动的不良累加与延续的往往是多种线形组合的区段及衔接区段

       ( 6) 要尽量避免过多插入竖曲线或小半径竖曲线,这样容易产生“暗凹”、“跳跃”等不良现象,造成驾驶人员的视觉中断,诱发安全事故

       ( 7) 避免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的组合

    路线转角的大小反映了路线的顺适程度,以相对小一些为好

    但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感觉

    这种倾向表现为转角越小越显著,以致造成驾驶者枉作减速转弯的操作,还容易造成行车事故

       ( 8)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

    对凸形竖曲线诱导性差,事故率高; 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

       ( 9) 计算行车速度≥40 km/h 的公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前者是去引导视线的作用,驾驶员必须接近坡顶才能发现平曲线,导致不   必要的减速或交通事故; 后者会出现汽车高速行驶时急转弯,行车不安全

       3 不良的线形组合方式   ( 1) 小半径凹形竖曲线与平面直线组合,给人以折线的印象

       ( 2) 小半径凹形竖曲线与平面曲线组合,侧视小半径竖曲线折线印象更加明显

       ( 3) 小半径凸形竖曲线与平面直线组合,视距不良,路线走向隐蔽

       ( 4) 凸形竖曲线顶部与平曲线组合,路线隐蔽,视线诱导不明确

       ( 5) 连续竖曲线与平面直线组合,因竖、平曲线起伏频繁,有隐蔽路段,同时影响夜间行车前灯照射

       ( 6) 连续凹陷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虽然因平曲线组合消除了隐蔽路段,但仍影响夜间行车前灯照射

防城港市城投2023年融资计划

       ( 7) 连续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组合( 凸形竖曲线在先) ,路线产生严重下陷和跳跃中断,不利行车

       ( 8) 连续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组合( 凹形竖曲线在先) ,路线产生严重错位,行车不利

       ( 9) 凹形竖曲线与连续平曲线组合,形成“蛇形”路线,不利行车

       ( 10) 凹形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有隐蔽路段形成凹陷,不利视线诱导和行车

       ( 11) 连续起伏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有多个隐蔽路段形成凹陷,不利视线诱导和行车

       4 结语   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可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公路设计工作中,既要充分考虑公路设施的自身安全和运营安全,又要消除公路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 要尽量采用改善平纵线形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车安全问题,尤其是对长陡纵坡行车安全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公路设计工作必须做好公路立体线形的设计,确保公路安全、舒适、和谐

    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 李绪梅. 公路几何设计【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 杨少伟. 公路勘测设计【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防城港市城投2023年融资计划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www.lcbz.org.cn/post/90355.html发布于 2023-11-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债券政信网

阅读
分享